2025-02-04 星期二
【“五一口号”75周年】中山市知联会:薪火汲智慧 奋楫助发展
时间:2023-05-06

编者按

为营造重温光辉历史、弘扬优良传统的浓厚氛围,市委统战部以“矢志不渝跟党走 携手奋进新征程”为主题,推出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系列宣传,追忆峥嵘岁月,展示我市多党合作的成绩,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75年来,无党派人士在各个历史时期,为这项制度的诞生、实践和发展作出重要政治贡献。重温“五一口号”,就是要求无党派人士不忘多党合作制度建立之初心,更加重视统一战线在凝聚人心、实现最广泛人民民主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在帮助推进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实施等方面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无党派人士与“五一口号”的渊源

无党派人士作为没有参加任何党派、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着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是最早、最积极参与中共民主联合政权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五一口号”发布前后始终保持对中共的坚定拥护和支持。早在1946年国民党主持的旧政协会议中,郭沫若、李烛尘等无党派人士就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后,5月5日,郭沫若与其他11位民主人士第一时间联名响应中共号召。6月4日,在香港的125位无党派人士联名发表声明,称中共是“人民的政党”,在用“民主的方式同全国所有民主势力的代表平等商谈国家大事。” 1949年1月22日,包括郭沫若、符定一等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到达解放区的55名民主人士,联名发表了《我们对于时局的意见》,在这份历史性的联合宣言中,第一次主动、公开提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回顾历史,无党派人士可以说是最早一批拥护和支持中共领导,坚决摒弃“中间路线”的政治性力量之一,其鲜明的政治主张深刻影响着一大批民主人士。

市知联会的历程及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为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无党派人士,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其在政治协商中的作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作为无党派人士联系载体逐步在全国建立。中山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以下简称“市知联会”)成立于2005年9月21日,是广东省地级市中第一个成立的党外知识分子联谊组织,是中共中山市委统战部领导的,以中山市各界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人士为主体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014年实现全市党外知识分子基层组织全覆盖,并在教育和体育,卫生健康以及律师行业成立基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组织,现有团体会员27个,个人会员181名,本科以上学历176人;中级以上职称122人,会员涵盖了我市经济、科技、法律、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市知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各基层知联会和广大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恪守知识分子品格,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履职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模式、新格局,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加强思想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围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不断强化无党派人士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会员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同心学史”座谈会、参演“辉煌百年 同心颂党”文艺展演等实践活动,到毛泽东故居、刘少奇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提升思想政治高度,传承立会优良传统。

积极参政履职,彰显新型智库地位

一是主动调整会内功能设置,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由参委会负责统筹组织全会的课题调研和建言献策工作,形成“1+1+6”模式。五年以来,市知联会围绕“双循环”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卫生健康、乡村振兴以及我市“工改”“治水”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和走访,累计完成调研报告40篇。

二是积极推动委员履职尽责,两会建言成绩突出。市知联会内现有市人大代表4人,市政协委员15人。五年来,在市两会上,我会成员累计提交人大建议48件、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提案31件、个人或联名提案74件。聂洪文、刘佐、吴飞龙、梁晓珩、王旗等先后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在市政协大会上发言。每年均有一份无党派人士界别提案被当年政协会议确定为重点提案。

三是强化民主监督职能,拓宽会员知情明政、议政建言渠道,五年来组织会员代表参加党风廉政、教育改革、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卫生健康、乡村振兴等10多场情况通报会,推荐20多名会员担任特约“四员”和市直部门特约人员、市委督查专员、市政府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市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等。今年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组织20名会员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和石岐街道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民主监督,助力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强化组织建设,健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网络

坚持“人才兴会”“人才强会”为组织建设重点,积极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建设,完善“市知联会为主体,以镇街知联会和行业知联会为两翼”的工作格局。在会务建设、活动策划、项目共建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加强对基层知联会的业务指导。尤其是打造中山市党外人士“智助博爱”社会服务品牌,开展包括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知识型社会服务主题社会服务活动,市和基层两级知联会累计开展社会服务近600次,受惠群众8万人。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谋事创业人才高地

市知联会作为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成长的摇篮,传承“重才、爱才、惜才”的建会传统,尤其注重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氛围,积极举荐优秀会员参加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涌现出一大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社会影响的优秀无党派人士,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定践行者,例如先后推荐梁晓珩、孟杰、马慧等优秀会员参与我市“工改”“治水”两大攻坚战,先后推荐优秀代表人士担任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1人、市人大代表13人(常委1人)、市政协委员32人(常委11人)、十杰市民2人;现有处级及以上干部14人,正科级干部13人;博士10人,硕士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拥有中级以上职称122人。

加强特色品牌培育,推动统战工作创新

引领市党外知识分子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优势贡献智慧和力量。打造“同心智汇+”系列工作品牌,紧扣我市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两大主题,在组织会员积极参与“我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献一策”活动基础上,开展“同心智汇·部门行”和“同心智汇·基层行”活动,集中围绕中山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走访市有关部门和市各镇街开展调查研究;开展“同心智汇·乡村行”,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专业资源优势,为中山广大乡村在发展经济、村居治理、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妇幼保护、生态环保等方面提供帮助等;联合我市新阶联、律知联持续擦亮“新智荟·新声Talk”品牌,结合人才节十周年和我市全球招商推介大会,拍摄我市人才政策宣传短视频,在“学习强国”播出,助力我市招才引智战略。

薪火赓续汲智慧,奋楫笃行谱新篇。中山市知联会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广大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围绕我市工作大局,实际行动践行做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责任与担当,为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