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0 星期六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转变理念思维 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2-07

微信图片_20230207152639.jpg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委员阮峥代表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发言

招商引资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2022年以来,我市成立了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组建市投资促进局,打响了中山新一轮招商引资攻坚战。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对我市招商规划、招商模式、招商服务、招商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虽然全市已有统一部署,但是受用地规模小、土地碎片化、“三规”不符等因素制约,部分招引项目难以落地;招商政策限制性条款较多,实行事后奖补方式,对前瞻性强、投资额大的优质项目吸引力不强,以投促引、以资引商作用发挥不足;项目审批效能和后续服务还需加强;基层招商队伍较分散,对高新技术前沿、新兴领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的精准把握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重点项目未能及时跟踪问效,导致洽谈签约项目多,真正落地有限,落地后达不到预计产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规划,突出精准招商

好项目不是等来的,是引进来的,更是策划生成的。应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对“去哪里招商”“哪里应该招什么商”进行统筹布局。一是强化深中合作。抢抓深中通道即将开通的历史机遇,在火炬统筹区、翠亨统筹区划出一定区域,建设由深圳主导的深中合作园区,建立产值、税收分享机制,围绕两市强链补链或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招引重大项目落户。二是强化精准招商。多策划“吃得少、飞得高、产蛋多”的俊鸟项目,多生成“实力强、行得远、韧性好”的雁群项目。从无到有,构建一批引领发展的先进产业链;从缺到全,完善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从弱到强,提升一批转型发展的传统产业链。

二、转变理念思维,突破土地制约

项目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我市长期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转变理念,探索符合中山实际的土地“治闲”模式,从“土地依赖”转向“零地招商”,突破土地要素制约瓶颈。一是借全面推进“工改”契机,按“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储备一批工业大项目用地。同时,通过化整为零,将“大饼”切开,解决用地少、效益好的中小项目“没得吃”问题,避免出现有项目无用地的困境。二是创新土地政策,尤其是科技金融、数字经济、文旅等商业类项目相关政策,让全市商业用地招商“有策可寻”。

三、促进“以投促引、以资引商、以商引商”

一是聚焦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和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主战场,鼓励引导市属国企深度参与招商引资大会战,构建“政府+国企+招商队伍”的合作模式。二是进一步改革创新现有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模式,提高招商母基金的投资效率。三是压减事后奖补等无偿投入,探索新增基金投入、“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等市场化有偿扶持方式。

四、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服务体系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一是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减少政策频繁变动的现象,提升企业政策体验感,提高对中山的投资信心。二是通过“重审批”向“重服务”改革,让更多项目实现“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以改革增活力、提效率、优服务。三是强化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保障,针对已签约、已开工和在建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协助企业解决项目在筹备、审批、动工、投产等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整合招商队伍,撬动社会力量

在后疫情时代,城市之间对优质工业大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比拼的是看项目的专业眼光和反应速度。一是全面整合市、镇街、产业园区的招商队伍,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增强镇街招商力量,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熟悉市场、擅长谈判、精于资本运作、能协调解决问题的招商队伍。二是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投资中介、顾问和商协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三是保障招商一线人员“轻装上阵”,让专业的人专注于专业的事,更好谋划服务项目,实现“不是在招商,就是在去招商的路上”。

六、强化招商考核,持续跟踪问效

一是打造涵盖项目跟踪、走访、签约、审核、开工、竣工、投产等环节的全周期招商数字化管理平台,强化对项目落地的跟踪落实和及时服务。二是完善对签约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对镇街重点考核签约项目的落地率和监管履约率,将投资额、产值和税收贡献纳入评价指标,以此衡量招商引资对中山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